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

时间:2025-08-26 10:44:34
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

在我们上学期间,看到知识点,都是先收藏再说吧!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,最具体的内容,有时候也叫“考点”。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

一、元谋人

1、发现地点:云南省元谋县;

2、生活年代:距今约170万年;

3、生活情况:能制造工具,知道用火;

4、发现意义: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。

二、北京人

1、发现地点: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;

2、生活年代:距今约70万—20万年;

3、体貌特征:上肢与现代人相似,能够直立行走,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。

使用打制石器、木棒;(生产工具)

4、生产生活状况采集、狩猎;

会使用天然火,会保存火种;

5、社会组织:过群居生活,原始社会。

6、地位: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;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、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。

三、山顶洞人

1、遗址: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,距今约三万年;

2、体貌特征: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;

3、生产工具: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(骨针);

4、观念: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。

历史答题技巧和方法

1、高效解题技巧

“一看”,看清分值,把握得分点,做到心中有数。

“二找”,按照题意,回归课本,找到相关知识点;

“三规范”,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。

2、规范答题

在中考历史试卷中,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,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,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。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,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。

3、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

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,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,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。所以,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。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,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。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,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,对号入座,对问思答。一般情况下,问题就解决了。

4、立足材料,联系课本

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,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,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,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,联系课本是必要的,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,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。

历史解释是什么意思

是指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法律的意思。历史资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与文本直接有关的资料,例如立法准备材料(文件记录以及其他和立法过程有关的材料)、立法说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(谈话记录、回忆录日记、书信等),乃至立法者当时发表的文章等。有时还可以通过将新的规范与旧的同类规范进行对照、比较,以阐明法律的意思。

它的具体内容是:

①正在讨论的`法律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在过去曾被实施过;

②该方案导致了一个后果F;

③F是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;

④过去与现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会出现;

⑤该解决方案也许不被称赞。

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要对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进行证成,而且要对“F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”的命题进行证成。

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包括:关于制定法律的提案说明,关于审议法律草案的说明,关于讨论、通过法律草案的记录和其他有关文献等。

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2

【难点解析】

1、想一想,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?

雷电起火,堆积物高温起火。

2、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?

通过考古学家考古,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、分析得到的。

【重点考点】

1、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(元谋)人,距今约(170)万年。

2、(山顶洞人)已会人工取火。

3、(山顶洞人)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,还会制作骨针。

4、(火)的使用,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,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。

5、人类是由古代(类人猿)进化而来的,会不会(制造工具)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。

6、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?

①.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,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.

②.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,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。

③.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,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。

④.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,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。

投壶的发展历史

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,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,投壶这种从容安详、讲究礼节的活动,正适合他们的`需要。此外,由于社会发展,中国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《礼记·投壶》说:“投壶者,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。”《左传》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,举行投壶之戏的事。

秦汉以后,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,每逢宴饮,必有“雅歌投壶”的节目助兴。在流传过程中,游戏的难度增加了,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,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,或背坐反投。秦汉以后废除了射礼,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。南阳汉画像石中有《投壶图》,图中间是主宾两人对坐投壶,旁有侍者三人。投壶虽然已不是正规的礼仪,但仍是一种高雅的活动。据《东观汉记》记载,东汉的大将祭遵,”取士皆用儒术,对酒娱乐,必雅歌投壶。”投壶和雅歌连在一起,成为儒士生活的特征。

汉代的投壶方法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极大改进。原来的投壶是在壶中装满红小豆,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。汉代不在壶中装红小豆,可使箭杆跃出,抓住重投;可以一连投百余次,“谓之为骁”。《西京杂记》说,汉武帝时有一个郭舍人善投壶,可以“一矢百余反”。”每为武帝投壶,辄赐金帛”。

由于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,汉代投壶成为儒士的高雅活动。魏晋以后,投壶翻出了不少花样,一些正宗儒派于是大为不满。

五代十国历史

五代依次为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五个政权,即“朱李石刘郭,梁唐晋汉周”。史称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与后周。

唐天祐四年(907年),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,建立后梁,定都东京(今河南开封),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。

后梁龙德三年(923年),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,同年灭后梁。后唐之后的 ……此处隐藏6849个字……立----战国七雄并立----秦一统天下。

隋朝的贡献及教训

1.贡献: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,顺应历史发展潮流,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。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,开创了三省六部制,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,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。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,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,加强了南北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交流,巩固了国家统一。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,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。

2.教训: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,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,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,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。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,只有人民丰衣足食,生活富裕,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。

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9

秦统一中国

一、秦灭六国:

1、秦统一全国的原因(条件):

(1)人民希望结束战乱,过上安定的生活;(2)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;

(3)秦王嬴政雄才大略、任用贤人,积极策划统一大计。

2、秦灭六国:(1)时间:公元前230—公元前221年;(2)灭六国的先后顺序: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。(3)灭六国过程的特点;由近及远(自西向东);各个击破。

3、秦朝的建立:(1)时间:公元前221年(2)都城:咸阳(3)开国皇帝:秦始皇嬴政

4、秦统一的意义: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,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。

二、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:

1、秦始皇统一后,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?(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)

(1)政治上:中央集权制度:确立称皇帝,中央设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;在地方推行郡县制。(丞相——行政、太尉——军事、御史大夫——监察)

(2)经济上:统一货币,统一度量衡;

(3)文化上:统一文字;

(4)交通上:车同轨,开灵渠;

★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:

此图可以看出: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。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,下设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三大官职,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;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。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,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,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。

(1)特点:中央集权

(2)影响:加强封建统治;巩固国家统一;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;

秦末农民大起义

一、秦朝的暴政;

1、秦始皇的贡献:

(1)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。

(2)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。

(3)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。

2、秦始皇的统治特点:急于求成和暴虐。

3、秦朝的暴政表现在:

(1)沉重的赋税;(上交三分之二)(2)繁重的徭役和兵役;(3)刑罚残酷(严苛的法律)

(4)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。(赵高“指鹿为马”)

2、影响: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,激起人民的.反抗。

二、陈胜吴广起义(又名“大泽乡起义”)——揭竿而起

1、爆发的原因:

①遇雨误期,按律当斩(直接原因)

②根本原因:秦的暴政

2、爆发:公元前209年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。

3、起义方式:农民揭竿而起

4、口号: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

5、经过:陈胜称王,在陈建立“张楚”政权,向西进攻,直逼咸阳。结果起义失败。

6、历史意义: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,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。

三、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(易错: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)

1、项羽和刘邦起义:

(1)项羽:公元前207年——巨鹿之战,以少胜多,大败秦军主力。(成语:破釜沉舟)

(2)刘邦:直逼咸阳,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,秦朝灭亡。(约法三章)

2、楚汉之争:

(1)时间:公元前206年--公元前202年(四年楚汉之争)

(2)双方:项羽和刘邦;

(3)目的:争夺帝位。

(4)结果:刘邦胜利。

初中历史学习记忆口诀

灿烂的青铜文明

原始社会到末期,我国已有青铜器,夏朝种类渐增多,商朝青铜灿烂期,“司母戊鼎”造型巨,“四羊方尊”精工艺,____“三星堆”,“青铜立人”有新意。

奴隶生活多悲惨,非人待遇好辛酸,戴着枷锁搞生产,没有自由和饱暖,生命不如牛和马,人祭人殉任屠杀。

经济重心的南移

唐朝、五代、宋时期,经济重心向南移,北人南迁搞开发,带去技术和劳力,水稻棉花发展快,丘陵茶园遍地起。

手工业很繁荣,丝织棉织高水平,浙江哥窑冰裂纹,著名瓷都景德镇,广州泉州造船业,造船技术世人惊。

开封杭州兴商业,“买卖昼夜叫不绝”,海外贸易超前代,广州泉州名世界,北宋四川出“交子”,纸币流通就开始。

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

1.背景:民族危机的加重

2.时间: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(旧历戊戌年)

3.代表人物: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

4.主张:学习西方,实行君主立宪制,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,以挽救民族危亡。

5.过程:公车上书(揭开维新变法序幕)、成立强学会(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)、颁布《定国是诏》(变法开始)、戊戌政变(变法失败)。

6.失败原因:一是脱离群众,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;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。

7.意义: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,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,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。

8.启示: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;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。

9.性质: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。

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0

夏商西周的.兴亡

1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

禹传启建立夏朝,世袭制代替禅让制,“公天下”变成“家天下”,建都阳城。

2、夏、商、西周政权的更替

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备注

夏约前20xx年阳城禹桀————

商约前1600年殷汤纣伊尹殷朝

西周约前1046年镐京武王幽王、厉王姜尚——

3、西周分封制

(1)目的: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

(2)主要措施: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、奴隶,分给亲属、功臣等、封他们为诸侯。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,向天子交纳贡品,平时镇守疆土,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。

(3)意义:西周通过分封诸侯,开发了边远地区,加强了统治,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。

《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